查看原文
其他

方言趣谈 | 王怡美:“息子”和“媳妇”

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
2024-09-12

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,“语言资源快讯”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,而是公众号管理者,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,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!







 

我国古代“息子”指亲生儿子,“息”有生长、繁衍之义,可指儿子,“子”有孩子义,常指儿子,“息”和“子”的结合使用与父系社会血脉的延续有着密切联系。

从早期文献来看,汉《战国策》:“左师公曰:‘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,肖……’”其中的“贱息”与“犬子”意思相同,都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,这是较早“息”指儿子的用法。后有西晋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既无伯叔,终鲜兄弟,门衰祚薄,晚有儿息”,以及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菩提寺》:“……畅 曰:‘有息子涵,年十五而死’”等等,可见“息子”指儿子至少可上溯至晋代。随着“息子”形式和意义的固定,唐代该词还传至东瀛日本,日语中的“むすこ(musuko)”指儿子,汉字写法正是“息子”。

晚清俞樾《茶香室丛钞》中曾提到“媳”:“古人称子为息,息妇者,子妇也。”“妇”指已婚女子,晚唐五代时期对儿子的妻子便有称“息妇”,因其“妻子、女性”义的凸显,“息”慢慢开始声符化,再添加上义符女字旁,就有了后来的“媳妇”。在唐宋年间这两个词依旧是混用的,之后“媳妇”几乎替代了“息妇”,其“儿子的妻子”义逐渐固定化,从而将“新妇”的这一义项分离,在北方地区发展开来。

在今天的北方方言里,“媳妇”既保留了“儿妻”义(同“女婿”一词结构相似),立足家族本位指称儿子的妻子,又派生出“妻子”义,跟“老头”一起作为夫妻之间的称呼。另外,由于词义范围的演化和传统伦理观的影响,这两个意思表现出了较强的融合性和衍生性,产生了诸多如“儿媳(妇)”、“孙媳(妇)”,“侄媳(妇)”,“弟媳(妇)”等对家中晚辈男子之妻的叫法,括号里的“妇”字弱化,可用可不用。值得注意的还有,现如今这些后起衍生的称呼,使得最早“媳妇”的“儿妻”义变得模糊,有些地方“媳妇”一词已经成了对家中已婚妇女的泛称。

“媳妇(儿)”等一些词在北方话里很常用,不太熟悉北方话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称呼很土,但当你真正了解了它们的前世今生,就不会觉得老套,反而感觉它们都文绉绉了起来。


(原载《语文学习》2022年第6期)


END

往期推荐

方言趣谈(音频)丨赖汉梅:潮汕方言外来词知多少(三)(汕头鮀浦话)

方言趣谈(音频)| 司徒梁希:三角话里那些呼唤动物的声音(中山三角话)

方言趣谈(音频)|钟敏:江西安远知识问答(江西安远凤山话)

方言趣谈(音频)|陈淑霞:一些特色的新兴词汇(二)(云浮新兴白话与恩平沙湖话)


 本期编辑:刘金林

 本期审读:林   琳

 责任编辑:甘于恩

 封面摄影:甘悦闻



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语言资源快讯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